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传统舞蹈:闹海
“扫雷”这一民间舞蹈形式,自唐代起就传入寿光境内。寿光北临渤海莱州湾,海岸线长达56公里,沿海居民达20多万人,大部分民众历来靠海而居,人们的生活,伴随着生产实践和精神生活的需要,人们创造了“闹海”的艺术形式,以祈求出海者平安、顺利、丰收。演出时间多在每年正月十六渔民出海时举行,表达人们对各路海船和海神的敬仰和敬仰,期望家人出海,一帆风顺,满载而归。后经一代代人加工锤炼,愈加完善,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重要节目,在寿光境内广为流传,如今仍年年上演,经久不衰,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喜爱。2009年,山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“小海”是海水动物中的鱼类,根据龟、虾、蟹、贝、蛙、螺等形象,用竹子刺或彩纸制成的面团,制成鲜明生动的道具,装扮在表演者的头部或上身,进行有序的表演。其表演形式主要以“跑场”、通过跑步平面上不可见的线条组合成可视化的立体图案,各种角色在奔跑中完成各自的动作,在奔跑中相互交流情感,在奔跑中展现各自的风采和个性,形成一个流动多彩的大画面、大旋转舞台。 其表演队形有辫子花、眼梅花、梅花套、正反石磨、四门八斗、四门头、眼八卦套、鳗鱼盘座、双龙尾摆菜、八卦套、菜卷离心等。其中角色为“海船”、“渔船”、“舞韵者”、“秋波”,表演人数少则几十人,多则上百人不等,演员男女相得益彰,表演形式以赛跑为中心,姿态各有不同。鱼船船跳,鱼儿飞的步,虾船船跳,邮票跳步,青蛙仙仙跳,青蛙跳步,海螺船盘旋步,螃蟹船跳,螃蟹步,横向攀爬的步伐,贝壳船船跳,贝壳步,蛤蜊蛤蜊走,蛤蜊蛤蜊蛤蜊,蛤蜊蛤蜊蛤蜊,蛤蜊蛤蜊蛤蜊,蛤蜊蛤蜊蛤蜊,蛤蜊蛤蜊蛤蜊,蛤蜊蛤蜊蛤蜊,蛤蜊蛤蜊蛤蜊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,海龟船船跳。很多神仙“汤汤汤”,“八字半步”“步子半步”跑时,云舞者双手各持云牌,无论是圆跑还是横向移动穿插,都要始终呵护云牌从正面前行。 丑老太太的表演特别有风采,她以半疯、半慈、半丑、半美的形色,手持芭蕉扇,动作自如,姿态有趣,随着锣鼓声的节奏,诙谐自由地即兴表演。其服饰分别为:海仙都穿黑色对襟上衣、彩缎裤、彩鞋,而贝壳仙在头饰上没有一定的规律,穿粉色单襟上衣、彩缎裤、彩鞋,系粉色绸缎腰带;跳舞者,头披蓝色方巾,插红色驿球,穿蓝色竹袄、彩裤、快靴;不争气的老太太头上戴着风帽,紫色外衣,镶黑边,紫色裤子,穿着五颜六色的鞋子,表演时打击乐伴奏,大唐鼓,大钹,大锣鼓,一大笔钱,锣鼓和唢呐,配以芦笙、笛子等吹奏乐,配合以秧歌为主的乐曲,声情并茂,生动活泼,看上去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,“闹海”胜景就在其中。 来源: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。 |